新闻咨询首页 -> 崇礼资讯 -> 崇礼“地震谣言”再次提醒常识的重要性

崇礼“地震谣言”再次提醒常识的重要性

发布时间:2016-03-19阅读次数:1032114

18日晚上22:30左右开始,一条“今晚23:30分左右,张家口地区有6.5级左右地震!望广大市民提前防范。”的消息在崇礼区市民的微信朋友圈里疯传,一些信以为真的市民整晚在惶惶中度过,还有人设法“避难”,直到一觉醒来才明白“又是谣言”。此事再一次说明常识对人的判断有多重要。本次谣言导致部分群众“离家避难”,部分外地游客纷纷退房连夜回家,崇礼区市民素质高尚并为发生公共安全事件,一旦发生后果将不堪设想!

也许是刚刚(22:21:29)地震造成的心理紧张,所以,地震信息一出现,就会条件反射地误以为真,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然而,地震谣言为什么每次出现都能挑动社会神经,都能引起心理动荡呢?核心原因还是我们对科学常识的获取和消化不够。

对公民个人而言,则需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发言之前,应首先考虑自己的发言是否有确凿根据,是否会给他人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不捏造事实,不传播缺乏事实根据的流言蜚语,是每一个有责任感的守法公民的应尽义务。

谣言是全世界的一大公害。近些年,我国遭受的谣言之害已不是个例:地震谣言让某 省数百万人街头“避难”,爆炸谣言引发江苏响水县民众大逃亡,“滴血食物传播病毒”引发社会恐慌,日本核泄漏后的谣言诱发“抢盐风波”……

这些谣言产生了十分恶劣的社会影响,不仅损害了国家形象,阻碍了经济发展,而且影响了社会稳定。

当前,我们身处一个信息时代、新媒体时代。地震谣言往往依赖朋友圈这样“基本可靠、基本可信、基本亲密”的渠道传播,很容易造成情绪上的互相渲染和传递。我们长期通过此渠道获取信息,最容易放大感性和夸张情绪。朋友圈也成为谣言容易滋生的地方。

《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数据显示,中国人1/3的休闲时间用在了互联网上,尤其是手机上。另一项调查显示,现代人每天平均要花6小时50分钟在看屏幕上——接受调查的30个国家中,中国排第三,总时间达到了8小时。我们拿出这么多时间在互联网上,接受信息,转发信息,分享信息,但似乎我们并不了解信息,似乎难以判断信息,这就是信息社会的悖论。

其实,分析这一则地震谣言,我们就会“马后炮”地意识到,有很多破绽。有诸多例证证明,人类还没有完全掌握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但谣言给我们一种心理暗示,就是希望准确地预测到危机,我们从心理上愿意接受这样的一种假想。所以,假想有时候很甜美,很容易让人安心和麻醉,而常识因为更接近科学和理性,不仅生硬而且违逆人的假想,这其实是选择接受谣言和真相两个选项的问题。

我们生活在信息包裹的时代,信息越来越多添加了情绪和致幻的成分,越来越成为心理需要的产物。但信息的真假,对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真的信息,对我们判断社会的环境,预知社会的趋势,把握社会的处境,为个人和社会都提供有益的参考。我们不仅要做信息的接受者、反应者,更要做信息的判断者。要判断信息的真伪良莠,依靠的是科学常识,依靠的知识,是日常接受信息的良好习惯和思维模式。

地震谣言也许还会发生,相应的心理反应还会出现。但我们需要在每天几百条几千条的信息刺激中,回归到对知识和常识的认可和接受中。常识不只是信息,知识更是信息提炼过的精华。越是在信息爆炸、谣言和谎言随时出丑的时候,常识带来的真相,知识拥有的科学血统就越是弥足珍贵。

有专家认为,“注意力经济”把我们的注意力分散到每一个角落,但我们一旦集中注意力,就会发现,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同时,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因为,集中注意力才能更新我们的判断力,有了判断力,谣言也好,谎言也罢,都能被识破。

 如果发生预知性自然灾害,政府部门会在第一时间通知大家,请勿听信谣言,传播谣言,谣言止于智者!

警方提醒,网络传播要有底线,切勿随意散布传播未经证实可能会造成群众恐慌的消息,做到不传谣、不信谣。公安机关对散布传播可能影响社会安定稳定的谣言消息将予以严厉打击,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站长提醒: 如今,在微信、微博、QQ群等社交平台上,网友发布的虚假信息屡见不鲜。《刑法修正案(九)》为此在第291 条中增加一款规定: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 扰乱社会秩序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发布谣言之前要考虑到后果!


很好,很强大!

%

太差劲了!

%